來源:《中國電力報》
日前,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源-網-荷-儲-用”多能互補關鍵技術應用創新示范項目正式進入實施階段,標志著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迎來全新的2.0版本。
作為全國首條“煤-電-鋁”綠色產業鏈,厚積薄發的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循環經濟人,秉承“綠色效益再翻番,低碳智慧創雙一”轉型戰略,勇挑現代化產業鏈“鏈長”重擔,讓霍林河循環經濟的“老模式”再次長出“新業態”。
產業增容錨定新方向
作為循環經濟產業鏈的樞紐,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電力分公司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積極搶占霍林河地區新能源市場,先后取得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續建(第五期)20萬千瓦風電項目,火電靈活性改造促進市場化消納新能源30萬千瓦風電項目、15萬千瓦光伏項目等建設批復,并將于今年內完成全容量并網投產。
上述項目投產后,該公司新能源裝機容量將達到105萬千瓦,占局域網總裝機容量36.84%;新能源年發電量約24.9億千瓦時;全年預計節約標準煤72.88萬噸,相應減少排放二氧化硫5181.9噸、氮氧化物3.379萬噸、二氧化碳186.3萬噸、灰渣26.91萬噸。
局域電網彰顯新優勢
一直以來,新能源消納問題是制約清潔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癥結”所在,也是傳統發電企業向綜合智慧能源企業轉變過程中必須切實解決的一大難題。
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源-網-荷-儲-用”項目依托霍林河循環經濟局域電網實現統一管控、居中調度,以“風光火儲”互補發電模式,搭建新能源全額消納的智慧平臺。在新能源發電出現大幅波動時,利用火電、儲能系統實現深度調峰,確保在“零棄風、零棄光”的前提下,實現局域電網安全穩定目標,為區域產業協同、企業低碳轉型提供堅實保障。
創新驅動研發新技術
在“雙碳”目標和能耗“雙控”的大背景下,“源-網-荷-儲-用”創新示范項目的負荷端電解鋁產業,以綠色發展促轉型、以提質增效穩增長、以智能制造塑優勢,努力在創新驅動上實現增效。
該項目通過實施電解槽底智能巡檢機器人、鑄造集中監控系統、智能倉儲管理系統等智能制造項目,加快智能工廠建設升級步伐。以電解系列穩定高效運行為核心,推動技術創新,極大增加了工藝管理的柔韌性,增強了應對階梯電價的“反脆弱”能力,創造了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新價值,為能源高效轉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儲能應用爭創新示范
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弘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擔當探索“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的試水者和先行者。
“源-網-荷-儲-用”創新示范項目新建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系統、磷酸鐵鋰電池液冷儲能系統和飛輪儲能系統各一套并逐步開始試運行,另計劃建設3萬千瓦適合霍林河循環經濟示范工程的鐵-鉻液流電池儲能系統,在實現富余電量儲存的同時,為今后的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建設擇優選取儲能系統提供可靠的實證數據,為智慧化儲能項目開發和應用提供強力支撐。
電能應用涉足新領域
為加速低碳轉型發展步伐,實現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相結合,打造新的利潤增長極,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與屬地政府積極溝通,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推動城市綠電交通和PEM制氫儲氫項目建設。項目竣工后,將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氫燃料公交車、氫能重卡、燃氣汽車和以天然氣為燃料的工業,預計每年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碳1165噸,為促進地區能源可持續性、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央企能量。
錨定“雙碳”目標,“十四五”期間,國家電投內蒙古公司將以“綠色效益再翻番,低碳智慧創雙一”轉型戰略為指引,以建設升級版循環經濟、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為總體思路,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為國家電投“2035一流戰略”高質量落地增添新的助力?!?span>
來源:http://www.cpnn.com.cn